餿水黑豬與飼料白豬,好吃與安全選哪個?
韋恩之前含蓄的討論了廚餘養豬的食安食物鏈(https://www.facebook.com/wayneagrifoodlife/photos/a.1879902352266436/2247259918864009/?type=3&theater)。但是前幾天報紙馬上報導一個驚悚的例子,讓愛吃豬腸的我,產生了相當的心理陰影。新聞寫抱怨公社網友買了生豬腸,結果發現跑出很長的蛔蟲…..
農委會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岩表示,「看起來像蛔蟲,研判應該是豬隻飼養時沒有驅蟲,或零售商在販售前未再度清洗整理。...理論上吃餿水的豬有寄生蟲機率的確高,因為餿水來自四面八方,不確定餿水內容物是什麼、營養如何、裡面有沒有不衛生或寄生蟲,都不清楚,所以廚餘養豬風險相對高...飼料豬6至6個半月就可以上市,吃廚餘的黑毛豬1年才能上市,就是因為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https://tw.news.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105/1495245/
專家說的這番話再度印證韋恩的憂慮,吃餿水的豬其食物來源的品質把關不容易,然後吃餿水養的豬其實營養不好,所以長得慢,飼養時間長的話,其實累積的風險也比較高。
韋恩其實也做了一些功課,對於吃餿水養的豬與吃飼料養的豬進行一些比較,也在這邊跟大家分享心得。但是其實台灣養豬的戶數很多,養法也太多種,所以很難一概而論,所以韋恩暫時簡化為吃餿水養的土黑豬與吃飼料的白肉豬做對照。其實黑豬品系也很多種,黑豬也可能吃飼料長大,白豬也可能餵餿水,因此再度重申,這比較只是一個簡化後的概略,事實的複雜度遠高於此。
- 飼養方式: 吃餿水的黑豬生長期比較長(營養不良),所以多半要一年以上才會上市,而傳統也習慣養比較大(150公斤);而白豬的生長期比較短,可能只要半年,上市體重也比較輕約120公斤。
- 好吃方面: 餿水養的黑豬,傳說中比較好吃,是真的嗎? 這可能是對的,依照研究報告(黑豬肉質特性及感官品評探討。畜產研究 40(4):241~248, 2007)的結論「民間黑豬之大理石紋指數優於 畜試黑豬及雜交白豬; 民間黑豬肉的嫩度及多汁性明顯優於畜試黑豬及雜交白豬」。所以可以簡單說,土(民間)黑豬的油花好,口感嫩又多汁(嘖嘖...)。但是這跟吃餿水恐怕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因為它養得久,又養到比較重的關係。同樣這養得久,又會影響到它豬肉味累積比較濃,相較白肉豬,就比較沒味道。當然這有味道好還是沒味道好,其實就見仁見智了。
- 飼料來源:餿水來自家庭、餐廳、學校團體等等,來源分散而不固定,中間又沒什麼把關機制,品質一定不穩定。飼料無論是主要成分或是添加營養物,多半經過進口等程序,中間是要經過把關的,也比較有可追溯性。
總之,黑豬白豬固然各有所好,但是韋恩自認盲測中是吃不出黑豬肉還是白豬肉的,合法的甚至冷藏的白肉豬既然較平價,衛生安全又靠得住,韋恩還是會選擇這樣的肉品比較安心。
不是兩千億,是六兆!—-非洲豬瘟應以國際生化經濟戰應對
二○一八年中國非洲豬瘟從肉製品與廚餘迅速往外蔓延已經成為事實,而各種形式的跨境傳播如同生化戰爭,已難以一般防疫架構防杜,一旦生化防疫出現漏洞,臺灣養豬產業可不是一年損失二千億元就能止血,如果卅年無法恢復養豬,養豬產業損失可能高達六兆新台幣,政府現有政策能對得起國人嗎?
台灣養豬產業一直沒有全面高度科技化以及全面產業現代化,此情此景只能歸功於政府長期體諒豬農資本困境以及刻意容忍豬農極盡降低成本的飼養方式,用以支持中小規模養豬戶的生存空間。可是,國際化競爭趨勢之下,包含養豬的台灣畜牧業可以延續低成本求生存模式發展嗎?本人認為政府長期未能統合國家資源同時注重國際競爭、農業競爭力、民生健康、農業永續發展。如果政府願意提撥農業基礎產業發展基金,掌握與滿足民生需求,實在是宇宙超級值得的手段,為何不被高度重視呢?
台灣養豬產業一旦崩盤,食品物價震盪在所難免,長期導致農民與消費者一定受害,國家經濟發展受限也無可倖免,實應未雨綢繆。使用傳統防疫手段應付本次全球非洲豬瘟蔓延,無異於自取滅亡。主管單位難道無法理解面對非洲豬瘟蔓延的攻擊,應該啟動國際生化攻擊的防杜規格,才能提高未來國家經濟永續生存的機會嗎?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59670